找到相关内容184篇,用时2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小兼受戒、单受菩萨戒与无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观的评较考察

    但就联贯到戒律普遍性问题的中日戒律深层结构予以考察,则不难发现,各自深层结构的不同。乃是基于中日佛教对于大乘佛法真谛的理解把握显现出来的根本差异。我们于此实有必要进行一番批判性反思。  如依‘起信论’...解决胜义谛层次与世俗谛层次的戒律异质性问题。如对此一问题未予探─────────────( 1 )大小二乘的分裂要因除了戒律争执之外, 还涉及佛身论、涅槃真谛佛法诠释(如四圣谛属世俗谛或胜义谛)、罗汉...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3546036.html
  •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3)

    万事万物的根源。如果从佛法真谛的角度说,[唯识]亦可指[唯识性]即[三自性]、[三无性]的中道智慧。详细可参见《唯识三十论》的释文。]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自性的佛法真谛。  (二十四)第一种[相无性],是说明一切事物的现象皆是虚幻假象而无自性。第二种[无自性],也称[生无性],是说明一切事物的生起均待外缘条件而无自性。最后是[胜义无性],指出事物的真实...

    陈鹏释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350003.html
  • 从《六祖能禅师碑铭》的观点再论荷泽神会

    惠能是在被弘忍认可已了解佛法真谛后,方授予祖师袈裟以表征信;而授予方式在上述的险恶情况属实的情形下,自然会采秘「密」的方式进行;从史料上亦显示,弘忍如此处置所付出的代价极高──解散自己的团体;[46]...同时,他认为自己的心胸开阔乃由自然产生而非造作而来(出於凡心),也觉得自己对佛法真谛之了解并非靠读书累积大量知识使然(踰於宿学);敦煌出土文献也有类似之记载:  我荷泽和上,天性而智者,德与道合,愿将并...

    陈盛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3650107.html
  • 境由心造与心灵环保

    ,是秽土转变为净土的必要途径,是人类体悟到唯心净土这一佛法真谛的不二法门,这也决定了人们必须从自我心识意念着手,改造自我的心灵。而改造自我的心灵,其实质在于转变自我的价值观念,不再一味去追求与满足...强调境随心转,而运用于人生智慧的实践之中,则与唯心净土的理论是一致的,都强调了由清净心性营造净土的重要性,这也就是“境由心造”的真谛所在。   从“境由心造”的佛法真谛可以看出,个人心灵境界层次的...

    李万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1184661.html
  • 弘扬“人间佛教”的精义 提升青年学子之精神品质

    怀疑,正如古人所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关键是要去修行践履,在纸面文字上争来吵去,毫无意义,一旦修行入了门,开悟之后,佛法真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肯放下架子去笃实践履一番,只会在门外...能够听闻到佛法真谛,如果我们能够切己反思、真修实践,那么,我们一样能够超越“性空幻有”的有限生命,领悟到“真空妙有”的如来境界。   各位同学都是智商很高的人,今天听了我的演讲,可能会对佛教哲学有...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85085647.html
  • 试析虚云和尚禅净合一的修行观

    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1】由此可以看出,虚云和尚的修行观之要旨在于主张一门深入,精通一种法门即可在佛法真谛的体悟上获得收益与受用,故而参禅与念佛不过是如何契入佛法真谛的法门而已。...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象水火不相容,尽违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

    李万进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80194128.html
  • 诸法性空论

    强调破除各种邪见,认为任何计较执著,哪怕是执著“空”,也是不符合“空观”要求的,它所要求的是即万物本身来观空而又在思想仁无任何执著。这种对一切加以否定以显示佛法真谛的思维方式成为大乘般若学的重要特征,也...或者“为真谛而说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众生也应该以俗谛为阶梯,由俗人真,去证得真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2795582.html
  • 关于 21世纪中国佛教教育的思考

    空前的挑战。一是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只有对佛法深有研究者和有修有证者,才可能从中认识佛法真谛,并使自己的言行契合佛理;二是近百余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层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学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未能荷担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对广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不够重视,更缺乏对居士骨干的专门培训。  如此等等,说明佛教现实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

    常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0540104.html
  •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他批评“心无派”在利用道家学派的观点时,没有填充入佛法真谛而使自身反而成了道家学派的俘虏,认为这是对佛教旨义传播意义上的失误。如何才能不失误呢?依僧肇的意思,先秦时的理论思维范式是可以利用的,但必须要...盛极一时的黄老之学的冲击,确实从不同角度借用了先秦诸子的思维范式来使佛法谛要得以弘扬。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发展到南北朝时,已形成了六家七宗的纷复局面,这当然很不利于人们对佛教旨义的真正领悟与信仰,...

    傅京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3542294.html
  •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

    “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河大地”,当下就彻悟了佛法真谛。这种境界是语言文字不能表达的,因为语言文字都有规定性,是作分别用的,而一作分别,就是“滞累”,“真”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体验,自解自悟,如人饮水,...生活态度、庄学“撄而后成”的美学走向殊途同归。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把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日常生活沟通,而“即事而真”的旨趣就透露了这样的意蕴。  与原始佛教的教义不同,禅宗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

    李守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3948857.html